三蘇祠現占地65000平方米,平面略呈梯形,南北短,東西長。東側兩角近似直角,西側為斜狀。南側偏東為南大門,西北角為西大門。
清代建三蘇祠是一座典型的西蜀民居風格的園林式文人祠堂,至今基本保持了歷史原貌。祠堂主體建筑構建在三面環水的半島上,所謂“祠在水中央”。池岸皆疊石成壁,池周圍建亭榭,構成東部祠園景觀,約占現有蘇祠總面積的四分之一。祠堂由前廳(古祠大門)、饗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及廊構成三進四合院,在同一中軸線上,由南而北。東西廂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礎上又有自由變化,從而形成不嚴整對稱的格局。東西廂房背面均設飛來椅和欄桿,以供游人臨池休憩。夏日荷蓮盛開,令人心曠神怡。廂房現辟為三蘇祠博物館陳列室,展出三蘇父子的生平事跡。
三蘇祠正門,即南大門。1981年改建。三檐歇山式,南面為三楹兩柱,中為門廳,東邊和西邊各有一間耳房。房高7.51米。前飾三級垂帶式踏道,后飾三級如意式踏道。房面為水泥預制筒瓦和小青瓦覆蓋。門楣正中懸掛“三蘇祠”匾。匾為清咸豐癸丑道州何紹基書。門楣上為向楚撰、劉孟伉書對聯“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勝跡古祠堂”。整個建筑被巨大古榕樹覆蓋,顯得更加莊嚴肅穆。穿過甬道至前廳。
前廳,建于同治九年(1860年),為懸山式屋頂,抬梁式梁架。建筑面積約158平方米。南面看為三楹四柱二室,北面看為五楹六柱。小青瓦房面,脊正中飾壽字及卷草式圖案。中間三楹為敞廳,門楣正中一匾為道光十四年(1834年)眉州知州洪運開書“文獻一家”。門枋上掛對聯一付,由雍正時武英殿大學士張鵬翮撰,清宣統二年(1910年)四川鹽茶使趙藩書“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廳前兩株參天銀杏巨樹,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進入
前廳大門,便是饗殿。
饗殿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建筑面積251平方米,硬山式屋頂,抬梁式梁架。 小青瓦屋面。脊正中有寶頂式三重檐樓閣式飾物,高1.5米,脊上有對稱的六組走獸。面闊三間17.74米,進深三間14.16米,房通高9.72米。前楹門楣懸掛三匾: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眉州知州蔡宗建書“是父是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川督學使劉錫嘏書“文章氣節”?滴跛氖辏1704年),眉州知州金一鳳題,乾隆十六年(1752年)眉州知州宋載書“文峰鼎峙”。對聯三付,其中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眉州知州楊慶遠撰書聯最為精彩:“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杰一門,前無古后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百煉,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岷山”。殿前置鐘鼓,鐘為三蘇祠明代遺物,鑄于天順元年(1612年)。殿內供奉三蘇父子塑像,均罩以神龕。正中蘇洵像龕頂部懸乾隆二十年(1756年)眉州知州張兌和書“養氣”匾。殿兩側各有一方墻門道,門楣上西書“
文淵”、東書“學藪”。殿前地坪為紅砂石鋪地,地坪居中擺放一長方形銅鼎,每日祭祀香火不斷。饗殿內有東西兩側門通后院,穿過庭院便是啟賢堂。院中有千年蘇宅古井,井水甘冽。井旁一株黃荊樹,乃蘇家故物。古井西側為快雨亭,咸豐三年(1853年)修,懸山式屋頂,座西向東,背面有迴廊。亭上為何紹基篆書題匾。
啟賢堂,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嘉慶十八年大維修。北楹為木假山堂,建筑面積223.6平方米。歇山式屋頂,抬梁式木結構。原為供奉蘇家祖先牌位的地方。啟賢,寓意承前啟后之意。堂上匾額為李一氓(曾任中聯部副部長)1979年書,現辟為陳列室。堂前及左右設迴廊。北楹陳列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眉山書院主講李夢蓮置木假山。蘇洵曾作《木假山記》一文,宋梅堯臣、蘇軾、陸游都為之賦詩。清人刻匾懸掛于木假山側。堂上懸匾“木假山堂”,上款:康熙丙午初秋眉山牧趙惠芽立。下款:乾隆甲戌春閻源清重修,仁和(杭州)宋鳳起書。閻源清時為眉州知州。堂前為池,池中一方臺,臺上堆構石山,與堂中木假山相映成趣。池水與東西瑞蓮池相通,池水上左右各設一廊橋。橋面為石條鋪就,有木欄桿。左右廊橋與前院廊相接構成一“H”形迴廊,并與來鳳軒檐口相接。
來鳳軒,建筑面積222.2平方米,歇山式屋頂。穿斗木結構,與連接啟賢堂的迴廊組成第三進四合院。此軒原址為蘇軾兄弟寢室與書房。嘉慶十八年落架維修改名濟美堂。解放后又進行大維修,始改名來鳳軒。軒匾為江蘇國畫院一級美術師費新我1982年書。聯為元代高麗詩人李齊賢1316年拜謁三蘇祠后撰,北京王家新補書:“渥洼獨步老麒麟,丹穴雙飛皺鳳凰”。此軒現辟為三蘇故事臘像陳列室。來鳳軒北面有水渠沿長山埂小山自東向西。山上有小道供游人悠游。往西,山下一池,池中塑東坡盤陀坐像。塑像前鋪紅砂石板地坪,與之相對的建筑為清代光緒二十四年重修的披風榭。
披風榭在來鳳軒西偏南,瑞蓮西池北岸,坐南朝北。重檐歇山式,一樓一底,底層四周置飛來椅。面闊進深九米,榭高十米。南宋淳熙年間,詩人陸游來眉州,游環湖,登披風榭,拜蘇東坡遺像,并寫下《眉州披風榭拜東坡遺像》詩。今樓額懸前國防部長張愛萍書匾。披風榭背臨瑞蓮池。池中有百坡亭,池南端有瑞蓮亭。
百坡亭是橫跨瑞蓮西池上的一座橋亭。亭長二十米,中間為八柱小亭,攢尖式屋頂。亭設飛來椅,供游人臨池俯瞰。匾為吳伯蕭書。北京陶然亭公園按原樣復建!鞍倨隆痹⒁庀M霈F更多東坡式的杰出人物。此亭與西廂房連接,打破了東西廂房嚴整對稱的結構獲得了一種意想不到的完美空間。百坡亭始建于南宋環湖。此亭為民國十七年(1928年)重建。
瑞蓮亭,重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八角十二柱,攢尖式屋頂,亭頂為花瓶狀飾物,八條脊上均有走獸飾物,房面為筒瓦覆蓋。亭高7.9米。亭門開于東面,有小橋與岸相通,亭四周有飛來椅。門匾“瑞蓮池”三字由乾隆十八年(1753年)眉州知州宋載書。亭內懸匾“瑞蓮重現”四字,由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四川巡撫能泰書。蘇洵曾于池中手植瑞蓮,蘇軾兄弟當年高中時,池開并蒂瑞蓮,后每開并蒂蓮花為眉州科名之吉兆。
碑亭,原消寒館舊址。1980年將前廳耳房中存明、清代遺碑移入,始為碑亭。硬山式屋頂,筒瓦房面。面闊七間28米,座西向東。東向開兩門,與百坡亭相對,隔池與瑞蓮亭相望。兩門處依檐作兩亭,亭為攢尖式,兩亭間有廊相通。后院有一“H”形碑廊。亭內存有蘇東坡著名四大楷書名碑:《羅池廟迎亨送神詩碑》、《表忠觀碑》、《醉翁亭記》、《豐樂亭記》。還珍藏一通明代洪武二十九年重刻的宋李龍眠繪《蘇東坡盤陀畫像碑》及一通眉山出土的南宋蘇軾之孫《蘇符墓志銘》。碑亭南端有洗硯池,池有石欄桿圍護,池畔石刻“洗硯池”三字為清人彭耀章所書。此池世傳為蘇東坡青少年習作書法、繪畫、清洗硯臺的地方。
瑞蓮東池,由四川提學使張之洞于光緒元年(1875年)倡導修建有云嶼樓、抱月亭、綠洲亭。
云嶼樓,原名東坡樓,樓在來鳳軒東,座北朝南。重檐歇山式,抬梁式梁架,一樓一底,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通高11.5米,小青瓦屋面。樓南、西、北三面臨水,東、南、西三面階沿下有紅砂石鋪旱池,池邊有石欄桿。此樓現辟為蘇氏宗族陳列室。過“九曲飛虹”橋至抱月亭。
抱月亭,在瑞蓮東池東北角,隔山埂、水溝與云嶼樓相望。四周翠竹掩映,格外清幽。此亭為雙層攢尖式屋頂。亭名取蘇軾《前赤壁賦》
中“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之意。亭高7.71米,底面為正六邊形,設飛來椅。憑欄遠可眺云嶼樓、東廂房、綠洲亭,近可觀魚賞荷。有橋與池岸相通,沿東垣墻可去綠洲亭。
綠洲亭,一名水竹軒,在瑞蓮東池南端半島上。攢尖式草亭。有約十米長砥道、小橋與南岸相通。西行數步可達南大門。
三蘇祠西部為園林區,在民國期間相繼增修了若干亭宇、溝渠、小橋、花圃、池塘。如造型別致的船塢、八風山上的八風亭、半潭秋水一房山、彩畫舫、式蘇軒等。
三蘇祠園林綠水環繞、翠竹搖曳,具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 。湖塘瀲滟,竹茂梅開,蓮桂飄香,水木清華,文物題詠,格調高雅。樹木森森,濃蔭遮蔽,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幾十株百年老樹散落園中,如銀杏、古榕、楨楠、丹桂、香樟、重陽木等。二十四座不同的小橋貫通所有的亭宇道路。園林現已建成多個園中園,如式蘇軒、景蘇樓、南堂。
式蘇軒,在披風榭西邊,民國建。1987年根據文化部和省文化廳建議,將殘破的式蘇軒改擴建為文物修復、裝裱室和文物庫房及專題陳列室。占地面積1000余平方米。整個建筑為一組小青瓦房面。仿清代建筑,脊上飾鴟吻和卷草式圖案!笆教K軒”匾由趙樸初1988年書,式蘇軒以西為景蘇樓。
景蘇樓,《眉州屬志》載:“景蘇樓,治西。宋司農少卿陳曄總領蜀餉過眉,為蘇氏父子建”。1984年,四川省副省長何郝炬建議重修景蘇樓。景蘇樓為一組庭園式建筑,主樓一樓一底,面闊五間20米,歇山式屋頂,小青瓦房面。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園內水渠貫通,橋廊相接,名花異卉,十分幽僻!熬疤K樓“匾為1984年吳丈蜀所書。門前一聯為清光緒十六年(1891年)樂山布衣楊昌凝所書:“公本不羈才,恨當年知遇難逢,浪跡黃州、惠州、儋州,消磨許多經濟;我生憑吊古,嘆此日名流空望,游心詩集、文集、詞集、賦集,越發無限激昂”。西部園林南端,還有一處庭園式建筑——南堂。
南堂,1994年,將茗香軒茶園改建為南堂。因三蘇父子在汴京(現開封市)的宅院叫南堂,故爾命名。這是一組仿清代建筑庭院。座南朝北。庭院圍墻有扇形窗洞,其雕花為梅、蘭、竹、菊等植物圖案。北向開一園門,門楣上有1981年著名畫家關山月書“茗香軒”匾。門內為一院落,一貯水大池,池中堆構有假山。左有草亭三座,右為花圃。
沿中軸線置廳房三間,中為過廳。穿過廳又有一小園,中為甬道,正對一小門。右有四方小亭一座,柱上楹聯為著名詩人臧克家1980年撰書:“眉山仰望三峰碧,蜀江俯看一片藍”。與小亭相連為一角尺形回廊。左邊沿內外墻也建回廊,此處為品茗之所。沿甬道穿過小門,見一長方形石鋪院落,院中擺放四時花卉。正面為南堂“丁”字形主體建筑,一樓一底,歇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東向開一大門,不遠處與洗硯池相接。西向為“異哉軒”,現辟為畫廊。整座庭院占地1300平方米。三進院落,層高逐步遞進,環境幽雅。南堂西側為翠竹掩映的疏竹軒。
疏竹軒,據蘇軾《詠怪石》詩:“家有粗險石,植之疏竹軒!庇纱丝梢,疏竹軒為三蘇故里的一座建筑物。1978年,據蘇軾詩意而修此軒。仿清代建筑,歇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占地450平方米。
西大門,民國十七(1928年)建,1992年改建。位于祠院西北角,懸山式建筑,三重檐。面闊三間,中為門道過廳,左右各一耳房。大門內有石拱橋一座,橫跨水渠之上,橋上有高大花棚架,架上藤蔓拖地。其建筑規格約小于南大門。另配套房若干間。過橋幾米處,有“文峰”假山一座,周圍翠竹簇擁,“文峰”巨字為清眉州知州金一鳳題。一條彎彎曲曲的竹蔭長徑,其意正如東坡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左邊小山與景蘇樓相接。右邊一池塘,名為西湖。池中小島上一小亭,掩映在綠樹叢中,池南端與疏竹軒相連。綠樹花圃中,還點綴著綠筠亭、海棠亭。
東部祠堂園林水榭與西部園林建筑景觀已成為三蘇祠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用園林大家趙長庚先生的話作結:“祠內水渠縱橫,湖塘廣闊,修竹掩映,古樹參天,堤島羅列,亭榭相間,堂廊互繞,祠宇軒昂。再加之匾額楹聯的祝頌,曲橋小徑的連綴,境界幽高,景色宜人,是具有古雅雄樸格調的園林!
|